关于清朝名臣于成龙,“清官第一”的名号是我们对他最为深刻的印象,同时,这个称号也很好地概括了于成龙为官生涯中的为人和处事。所谓“清官”,就是清正廉洁的官员,这样的官员无论是在过去还是现在都是很难得的,何况于成龙还得了个“第一”的称号,可见康熙帝对他的评价之高。那么,能得到康熙帝如此肯定的于成龙在官职上又得到了皇帝怎样的重用和提拔呢?让我们接着往下看。在了解于成龙的仕途生涯前,先让我们看看于成龙为官前的人生经历。于成龙,字北溟,号于山,陕西永宁州(今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人,出生于万历四十五年()八月二十七日,是家里的次子,但是在他出生不久后,生母田氏便因病去世了,父亲于时煌后又续弦,即李氏,但好在两个孩子和继母李氏的关系很融洽,使得家庭也很和睦,在这样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下长大的于成龙为人也非常的正直。在崇祯十二年(),22岁的于成龙第一次参加科举考试,但这一次的考试却并没有那么顺利,因为在参加乡试前,于成龙发现了省城太原考场的考官公然行贿受贿,徇私舞弊,这让当时年轻气盛,为人又颇为正直的于成龙气愤不已,他直接在考卷上指出考官受贿行贿的行为,痛陈时弊。结果可想而知,这样的考卷内容直接让于成龙正榜无名,名落孙山。在满清入主中原后,潜心苦读了几年的于成龙继续致力于应举,但几次的尝试皆以失败告终,最后一次是在顺治八年(),这一年于成龙已经34岁了,但他参加的乡试依旧落榜了。面对多次的失败和挫折,于成龙却并不打算放弃,但是长兄的病故,父亲因为年迈而病重,继母李氏虽然身体无碍但也已经暮年,自己的两个孩子上学也需要学费等家庭开支问题都压在了于成龙一人身上,这些沉重的生活担子让于成龙不得不低下了头,他只能先解决家庭生计问题,同时也就没了精力去准备科举考试。就这样,几年过去了,于成龙依旧没能踏上仕途,一直到了顺治十八年(),44岁的于成龙才成功地进入国子监,成了里面的一名高龄学生,这也成为了他仕途生涯的开端。于成龙在国子监结业后,接受清廷的委任,去到了遥远的边荒之地广西罗城担任县令,由于当时局势的不稳定,饱受战火的罗城非常混乱,前两任知县一死一逃,城内百姓生活苦不堪言。甚至,于成龙刚到达罗城时,连个居住的地方都没有,只能带着随从住在关帝庙中,在如此艰难的条件下,于成龙咬着牙硬生生地在罗城干了三年,在此期间,他采取了“治乱世,用重典”的方法,亲自写下《土豪缠讼之妙批》等规程,任何一个小案都不放过;他为了恢复罗城的生产,通过招募流民定居以扩充劳动力,每一户新加入的人家他都亲自上门欢迎。最后,在于成龙的治理下,罗城渐渐摆脱了混乱的局面,城内也开始恢复正常运作,呈现出一副欣欣向荣的景象。于成龙的这一突出成绩也受到了上级的重视,将他的考评定为“卓异”,并升任为四川合州知州。在罗城那样糟糕的情况下都能有条不紊地管理好的于成龙在担任合州知州时同样展示了他在为官上的本事,之后因为其出色的政绩,于成龙再次被评定为“卓异”。从这以后,两次政绩考评都得到了“卓异”的于成龙的名声越传越广,也让康熙帝注意到了他,在之后的仕途中更是步步高升,五年连升五级。在任合州知州后,康熙十三年()于成龙被调任为黄州知府,康熙十六年(),朝廷新设江防道,于成龙升福建按察使,康熙十九年(),于成龙被擢为直隶巡抚,第二年,康熙帝召见他并亲自嘉赏,称赞他为“清官第一”,赐其宝马、良田,在这之后,于成龙官升至两江总督,相当于现在的副国级。为官期间,官职虽一直有改变,但于成龙清廉自守,心系百姓,在其位谋其事尽其责的为官理念却始终如一,官职越升越高,于成龙的生活条件却也始终不变,于官场20余载,在去世时仅余官服一件,再无他物,康熙皇帝钦定谥号“清端”,追赠太子太保;雍正帝登基后,还下令特赐入祭贤良祠;乾隆时期,乾隆帝专门书写“清风是式”匾额追赠。于成龙前半生科举失意,直到44岁才进入官场,后半生的为官生涯虽短,但却因为其卓绝的管理能力和始终坚守清廉为官的理念,这两个非常难得的特质让他成为了一代名臣,而他的事迹也在后世中广为流传和称颂。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zn/66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