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一廉吏于成龙,在广西罗城任知县时都

北京中科曝光 http://www.t52mall.com/bdfcs/bdfby/m/1391.html
于成龙纪念guan于成龙(年—年),山西永宁州(今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人。清初名臣。历任广西罗城知县、四川合州知府、武昌知府、福建巡抚和总督、兵部尚书、大学士、两江总督等职。他做官23年,以爱民清正廉洁著称,被康熙皇帝称为“天下廉吏第一”。今天,我们主要说于成龙在他的仕途起点——广西罗城时任知县时都干了哪些事。于成龙的仕途并不顺利。明崇祯十二年(年),他取己卯科副榜贡生。然而,直到顺治18年(年),才得以副榜贡生资格获补授广西罗城知县,时年已45岁。于成龙初到罗城,便吃了当头一棒:眼前的这片土地人烟稀少,土地贫瘠,盗匪猖獗。大清立国十八年间,第一任罗城知县许鸿儒和副将沈邦清被杀,第二任知县苗尔荫莅任不久竟挂印而去。堂堂的知县只得寄居在四壁漏风的关夫子庙里,安床于周仓塑像背后。至于罗城县衙,既无大门,又无仪门,中堂三间草房,四面俱无墙壁,于成龙只好将就修搭,东边隔为客厅,西边隔为办公,中间一间作为住宅。由于罗城治安形势严峻,他睡觉时枕头下放刀,床头置枪,随时防备。同来的5名从仆,被现实环境吓到,不久或死或逃。于成龙清醒地认识到,作为执政重要基础的知县,既要打击一切反抗势力,又要抑制特权阶层的骄横枉法,化解社会的冲突和矛盾,平衡和整合各种利益,平抑普通民众积聚的不满和愤怒。因此,他先后祭出了几道政令。重典治乱铁腕剿匪。于成龙首先编制保甲,严禁携刀带枪,违者严办。一旦发现截路伤命的盗情,限期跟踪破案缉拿,斩首示众。接着他编练了一支团练,对于恃强顽抗者,坚决清剿。抓到一个,杀掉一个,不讲仁慈。为了杀一儆百,于成龙不惜采取生剥人皮的酷刑。罗城境内匪氛渐靖,但柳城西乡的一股氏族武装却频频窜来掳掠。于成龙决心督兵亲剿。按清廷例律,未奉命而越境征剿,即使获胜,亦属不赦。他慨然道:“奋不顾身,为民而死,胜于瘴病而死也。”于是发牌修路,刻日进兵。大兵压境,西乡“巨魁俯首乞恩讲和,抢掳男女牛只,尽行退回。”然而,这胜利却使于成龙频遭攻讦。幸好广西巡抚金光祖开明,没有怪罪他。位于罗城的于成龙雕塑“革大耗,减盐引”。身为一方父母官,于成龙在罗城“革大耗,减盐引”,是他减轻百姓负担、促进生产、意义深远的两项重大措施。所谓“革大耗”,就是革除官府征收钱粮时以弥补损耗为名,所附加增收的额外负担。而“减盐引”,即清朝把盐税作为财政收入的大项。为了多得盐税就层层强迫摊派多销食盐,表面的理由是关心百姓,实际上是规定了各级官府的销售定额,这个定额是以“引”为单位,所以称为“盐引”。由于官盐经营不得法,价格很贵,百姓买不起,只好强行摊派,加重了百姓负担。上头分配给罗城一年销售官盐包,这对一个穷县来说是极重的负担。于成龙到罗城的第二年,就采取“区画户口粮盐之法”,使盐引减少了三分之二。过了两年,他又提出停止官府运盐卖盐,禁止官府勾结坐商垄断专卖,实施由“流商”运销食盐等三法,以解决盐价过高的问题,消除百姓的不满。劝教兴学移风易俗。于成龙在设法减轻百姓赋税,发展生产的同时,十分重视劝教兴学,移风易俗,革除旧习。他设立养济院,救养孤寡,修建孔庙,开馆办学。他亲任教谕,登坛授课,为使民家子弟能更多人学,规定凡读书升学者,一律免除三年徭役。有人说,罗城文风昌盛,当自于成龙始。于成龙书法廉洁刻苦受民拥戴。据载,于成龙“经年不知食肉”,每天都是青菜白饭,菜还是自己在署中园内种的,因此也就落得个“于青菜”的外号。于成龙做了七年罗城知县,升任四川合州知府时,竟连路费也没有。送别时,出现了罗城百姓“追送数十里,哭而还”的感人情景。一个县官受百姓爱戴至此,不能不使人崇敬。清代,罗城人民为了纪念他们的好知县于成龙,特意把县城所在地命名为“清端乡”,即现在的东门镇。康熙23年,即公元年,于成龙在两江总督任上逝世。人们在督署里发现,他的竹箧中只有粗蚕丝袍一套,靴带两件,盛米的瓦罐中只有米数升,盐和豆豉数碗,没有任何积蓄。于成龙一生做官23年,“位高权重多时,两袖清风而去”,不愧是“天下廉吏第一”。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zn/577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