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治疗医院 http://pf.39.net/bdfyy/
近日,继我台《微观盘县》报道松河乡发现民国时期古牌匾后,又有观众打来电话反映,在板桥镇有一处清朝时期的祠堂。于是,我台记者前往板桥镇,一探究竟。
祠堂坐落在板桥镇赵官屯村7组的一片民居之中,始建于清光绪五年,即年,至今约多年。祠堂坐西朝东,正殿房屋共5间,约一百五十平米左右,由于祠堂正殿两侧房屋至今还有村民居住,现保持较为完整的只有正殿中间一间房屋。正殿里仍供奉着从明朝初年到盘县去世的90多位董氏先祖牌位。祠堂整体建筑保存基本完整。
堂建筑为传统木瓦结构;正门与窗合为一体,门上中腰刻有万字雕花图案,窗棂为井字窗格镶牡丹雕花,窗棂顶部镶有如意回纹,屋檐挑梁均有木刻雕花,屋脊两侧蓑衣瓦上梅瓶、荷花等造形依旧,房檐翘脚上还有万福等造型,可见当年之壮观。正殿房梁上,“大清光绪五年岁在已卯年仲春二十五立旦,普安厅南里松树湾族长董伏龙董伏开”等字迹依然清晰可见。
董氏后人董林均给记者介绍了祠堂的一些历史和规模。
董林均:“它其实不是我们的始祖建的,建祠堂的已是到盘县的第十二代,这个祠堂的规模,老人家都知道,当初比较宏大,上面屋脊上有很多东西,什么二龙戏珠、二龙抢宝那些都比较齐全”。
董氏到盘县的一世祖至董林均这一辈已是第二十代,随着时间的流逝,虽已见不到祠堂当初的原貌,但祠堂里一些历史痕迹还是能让人感受到它当年的庄重与荣耀。
如今三十多岁的董氏后人董平江也给我们回忆了他儿时对祠堂的记忆。
董平江:“我记事的时候,这些门窗都还没烂,后来这里办私学时被学生搞了些破坏,整烂了,这个门以前没现在倒得老火,现在这个门都偏向里面了,八几年的时候比现在好”。
据董平江介绍,这座祠堂得以保持到现在,与他爷爷有很大的关系,当年为躲避破四旧等运动的破坏,董平江的爷爷董国喜把祠堂的很多部件拆了藏起来,直到自己八零年退休后回到老家才将祠堂重新修复,至今董家后人对这个祠堂的保护都格外细心。
祠堂是中华文化的一种见证,更是一个家族血脉的传承。据了解,在盘县保存上百年的家族祠堂非常少见,这座清代祠堂的发现希望能成为当地又一人文历史见证。
本期责编杨跃波刘文华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