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用科技考古新手段为吕梁无名烈士寻

北京中科医院是真是假 https://m-mip.39.net/m/mipso_5154120.html
图说:复旦团队对革命烈士进行系统发掘和分子考古鉴定来源/采访对象供图复旦大学考古队首次对烈士墓地进行独立发掘工作。昨天,作为此次科技考古之旅的重要里程碑——“巍巍太行,英雄吕梁——方山南村烈士墓地分子考古研究成果展”在复旦大学光华楼志和堂正式开展。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居吕梁山西麓腹地,一条北川河纵贯全境,其河谷为晋西交通的天然走廊。位于方医院第七分院旧址便沉睡于北川河谷之中,与之一同长眠于此的,还有49名在抗日战争或解放战争中牺牲的无名烈士。今年3月,在复旦大学科技考古研究院副教授文少卿的带领下,一支由5名青年教师及11名学生组成的考古队抵达方山南村,对长眠此地的革命烈士进行系统发掘和分子考古鉴定。此次展览以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南村革命烈士墓地分子考古研究项目为基础,通过发掘过程、DNA寻亲、烈士死因、复原照片、个体生活史等信息复原呈现的方式,集中展示复旦大学科研团队依靠学科融合和科技创新手段,对烈士遗骸进行分子考古鉴定及推动英烈DNA数据库建设、体质鉴定、生活状况复原、面貌复原等的一系列原创性成果,讲述英烈故事,纪念和传承烈士精神。据介绍,这次研究始于一场寻亲之旅。年底,祖籍山西省忻州市保德县崔家湾村的崔玉岐,根据晋绥边区发放的《死难烈士家属纪念证》和晋绥野战军独立第二旅新兵营负责人王公太所写信件记载,至方山县峪口镇南村寻找其三叔崔海治烈士墓,由于年代久远,墓地已难寻踪迹。通过查阅史料、走访村民,吕梁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发现,方山县峪口镇南村一块占地面积约3-4亩的坪垣上,医院第七分院多名因抢救无效牺牲的烈士,崔海治烈士极有可能埋葬在这片烈士墓地中。为了让烈士魂有所归,年1月,吕梁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正式邀请复旦大学科技考古研究院文少卿课题组对方山县南山革命烈士进行系统发掘和分子考古鉴定。此前,课题组在烈士DNA寻亲方面已有多年技术积累及成功案例。年至年间,课题组与田野考古学者合作共计收集了8个遗址的个烈士遗骸,完成了国家英烈DNA数据库的一期建设。“烈士鉴定是当代人文精神的回归,是对烈士家属精神上最大的慰藉。”在春寒料峭的3月,带着这份热腾腾的信念感,课题组从复旦大学集结出发。接下来的六个月,他们经历田野发掘、实验室研究两个阶段的工作。课题组定下目标:首先通过DNA鉴定和颅面复原获取烈士的身份和形象,让无名烈士变有名。经过当地作业,49具烈士遗骨全部重见天日。“沉睡着的烈士们不再是党史里遥不可及的人物”,复旦课题组成员们说。文物与博物馆学系级硕士生许怡冉说,“这里沉睡着的是宏大的历史背景下一个个生动具体的人,是和我们差不多大,甚至年纪比我们更小的鲜活生命。如果不去发掘,英雄们将永远在土地里沉睡,如果不去追寻,无名烈士们将只是墓碑上一串冷冰冰的数字。”图说:复旦用高科技为烈士崔海治恢复容貌纳米级X光断层扫描重构设备(Nano-CT)、autoflexspeed质谱仪、超景深三维立体显微镜、手持式三维扫描仪(3Dscanner)、全自动DNA提取仪、高通量基因测序仪……此时,复旦大学邯郸校区环境楼的分子考古实验室里,一应俱全的实验设备等待着南村烈士遗骸数据的到来。最激动人心的时刻发生在年7月9日。经过DNA比对,课题组确认方山县烈士墓地M19个体即为崔玉岐的三叔崔海治烈士,经过漫漫寻亲之旅,崔玉岐和三叔终于迎来了“团圆”。据介绍,国家英烈DNA数据库网站建设的整体设想为“点亮方案”,寻亲者可以批量或者手工输入上传自己的DNA数据,自动与英烈DNA数据库进行DNA数据比对。“科技手段从这些普通官兵身上获取了鲜活的数据,复原着当时的抗战和生活场景,震撼着课题组每一个师生,让我们更加珍惜当下的美好生活。”复旦课题组表示,他们也等待其他的寻亲烈士亲属前来联系,帮助更多烈士“回家”。新民晚报记者张炯强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679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