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抗大分校副校长过日军封锁线,怕女儿哭闹丢到老乡家门口。12年后,孩子亲生母亲再来寻找,女儿已经不喊爸爸妈妈了。鱼离不开水,军离不开民,军民一家,鱼水情深。年,红四军政治部主任洪学智迎娶了被服厂班长张文,两人结为革命夫妻。年,身为抗大分校副校长的洪学智,有了自己的第一个女儿,取名为醒华,意为“中华觉醒”。当年夏天,洪学智带着抗大分校的学员们,准备从延安东渡黄河,经过日军严密控制的阳曲县,进入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当时的阳曲,处于延安和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之间的咽喉要道,日军在阳曲同蒲路北线构筑密密麻麻的据点,增设了许多兵力严防死守,防止八路军穿越同蒲线。洪学智带着抗大学员们出发前,就听上级说:“前不久,因为过同蒲线,上百名抗大学生遭到日军伏击,大部壮烈牺牲。”抗大分校抵达阳曲后,阳曲地方同志的报告,让洪学智明白情况比之前更加恶劣了。敌人沿线碉堡上的探照灯,不断地照亮着同蒲线,而且还有专门的巡线车,配备有重火力。一旦有声响,日伪军的据点就会开枪,巡线车就会抵达,展开攻击。洪学智同阳曲地方同志商议后,决定绕到东峪,过同蒲路,经王霸岭,再由忻州转晋察冀根据地。阳曲的同志还提议:“小队中的孩子必须留下,因为一旦孩子发出哭声,就有全军覆没的危险。”这时,转移队伍中,张文就带着刚刚出生的醒华。转移当晚,洪学智和张文忍泪,把女儿丢到一户老乡家门口。这对英雄夫妻为了革命事业,被迫骨肉分离,这种痛苦如利刃刺心,又不得不为。第二天一早,东峪庄的乡亲们都在谈论:“昨晚又有八路军通过了同蒲路,到敌人后方打日本人去了。”而任宝娃老夫妇却没有出门,原来昨晚他们在门口,捡了一个女娃。女娃戴着红星小帽,穿着绣花小鞋,老夫妇当即明白这是八路军的后代。当晚,这对老夫妇没有睡觉,给女娃洗了澡,煮了米粥喂了饭。第二天,八路军过同蒲路的消息,传遍了村子,这对老夫妇更加确认,这个女娃就是八路军的后代。可是刚刚出生不久的孩子,自然吃不下去米粥,老夫妇愁坏了。他们四处寻找,只好把女娃送给刚刚生育孩子的妇女家抚养,最终女娃被送到思西村白银翠家抚养。白银翠家是革命家庭,她的弟弟就是八路军地下党员,还是村里的村长。任宝娃夫妇偷偷告诉白银翠,孩子送来的当晚,八路军过了路(同蒲铁路),娃娃还戴着红星小帽。白银翠刚刚生育孩子不久,一听是八路军的后代,当即收养了下来。白银翠给养女取名为“红红”,不让自己的亲生儿女上学,把红红送去学校读书。在白银翠夫妇的培育下,红红长成了一个品学兼优的大姑娘,只是还不知道自己的身世。年5月,张文受到丈夫洪学智委托,来到山西寻找大女儿醒华。最终在当地组织的帮助下,发现当初“丢孩子”的位置,处于阳曲县方山一带。阳曲县委书记亲自接待了这位老红军,听说了张文夫妇的遭遇后,说:“我下乡时,曾经在方山听说过一个红军的后代,被当地老乡收养了下来,就是不知道哪个村子里的?”县委书记很重视,当即派遣工作人员,跟随张文来到方山一带。经过工作人员打听,最终来到白银翠家中,找到了红红。白银翠听说了张文来找孩子,心里虽有不舍,但是还是把红红领来,说:“孩子,这就是你亲生母亲,她当初迫不得已,为了为咱们穷人打天下,才丢下了你,你快叫‘妈妈’。”红红面对陌生的亲生母亲,还是不肯叫爸爸妈妈,直接扑在白银翠怀里。张文牵住红红的手,看到了红红的胎记,知道这就是醒华,抱着孩子就哭。白银翠这位英雄母亲,还是选择让张文带走了孩子,只对红红讲:“去吧孩子,好好跟着妈妈,只要你记着我这个妈妈,我就知足了。”张文对这位好心的大姐,说:“大姐,感谢你的救命之恩,我代表我全家,向您表示感谢,红红永远都是您的女儿。”身处朝鲜战场的洪学智,亲自给白大姐夫妇写信,并随信寄去八百元钱。洪醒华没有忘记白妈妈,她多次返回思西,看望白妈妈。后来,洪醒华成家立业,把白妈妈接到北京居住。白妈妈思念家乡,返回思西后,洪醒华多次给白妈妈捎去好吃的。每年洪醒华都会把自己的工资,拿出一部分,寄给白妈妈。洪醒华的儿女们都知道,自己有两个姥爷姥姥,四位姥姥姥爷永远爱着他们。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rc/76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