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刊庆国庆迎中秋我们的日子比蜜

编者按

10月1日是祖国的生日,恰逢八月十五中秋节,在这喜庆团圆的日子里,我们共同为祖国祝福,祝福她永远繁荣昌盛永远平安富强!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也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全市上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下,一鼓作气、乘势而上,各方面工作都取得了巨大的成绩。“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让我们一起倾听来自基层的声音,感受老百姓脱贫致富充满无限希望的喜悦和憧憬。我们坚信,有党的好政策和各级各界的帮扶,老百姓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信心更足了,底气更强了,他们的日子定会更加蒸蒸日上、红红火火!

临县罗家山村

红枣飘香醉满园

□刘生锋

敲起铿锵的锣鼓,扭起喜庆欢腾的大秧歌,走进盛世祥和的新时代,把美丽的小山村变成一片欢乐的海洋!金秋时节,临县罗家山村喜迎国庆71周年、欢庆第三个中国农民丰收节,村民们在红枣采摘园里一张张幸福灿烂的笑脸表达了全村党员干部群众凝心聚力高质量发展、打造共同富裕美丽山村、昂首迈进新时代的欢愉心情。

枣园内枣子累累,枣农们正在喜摘果实。刘生锋摄

有着口人的罗家山村,村域面积2平方公里。年以来,在村里党员群众的支持下,本着以党建为统领,以壮大集体经济、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通过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等形式,组建临县罗家山红枣专业合作社,吸收全村98%的村民以其所拥有的枣林面积为基数入股到合作社。合作社通过股份制运营,激活了本村亩基本撂荒的红枣林资源,规划了有机富硒红枣示范园区,组织常年在村的近50名平均年龄65岁的老人,对红枣林进行精细化、科技化的管护。随着当地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深入推进,罗家山结合村民以所拥有枣林地面积为基数入股合作社的模式,积极探索“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通过一系列的实践创新,使罗家山村真正由“量变”转向“质变”,全村搞生产、户户无闲人的氛围已经形成。在整合资源发展红枣产业的基础上,与山西青兆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联合,发展形成了罗家山农林牧集团,有效激发了全村发展活力,使得全村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变,也探索出了“党员引领、全民参股、激活资源、共同富裕”的罗家山模式。

特别令人欣喜的是,罗家山红枣专业合作社成立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在近60位平均年龄65岁老农的艰辛付出下,通过对亩枣树林的科技化管护、枣木木耳培育、枣芽茶研制,以及林下种植、养殖实验等,在多方面取得了超出预期的效果。拓宽、绿化村主街道和出村公路5公里;新建了红枣文化广场、洞藏枣基地、合作社办公场所、6个文化小院、两院民宿和一家农家乐餐馆及监控系统;举办了两届民俗文化节;创办了全村70岁以上老人免费就餐的合作养老食堂。

美丽的罗家山,今非昔比。如今,罗家山村被评为“吕梁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被临县县委、县政府确定为全县十个农村“三变”改革试点村之一;今年6月19日,罗家山作为吕梁全市“推进农村振兴,建设美丽乡村”的新典型,被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弘扬吕梁精神、聚力改革创新”先进集体。

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由“内”向“外”扶,罗家山村的做法的确值得借鉴。其典型经验和做法多次在中央、省、市媒体报道。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脱贫攻坚乡村行,人民日报再谈脱贫攻坚:如何破解内生动力不足难题,专派记者朱隽、王浩、丁怡婷慕名来到罗家山村采访,长达字的长篇通讯全方位报道了罗家山村的先进典型事迹,在全国贫困山区引起强烈反响。

“下一步,罗家山村将围绕吕梁市制定的‘罗家山年到年长远发展规划’,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广泛招贤纳士,以多功能食品产业区第一期项目的建成投产为着力点,充分挖掘红枣资源、小杂粮资源,有计划开发旅游产业,让全体社员更有干劲,让全村群众更多地享受到乡村振兴的福祉”。临县罗家山红枣专业合作社总顾问张荣介绍村里休闲农业发展情况时,信心满满地说。

方山县里其村

文化广场晒幸福百姓日子乐悠悠

□肖继旺

“真是遇上好政策了!吃的低保,领的养老金,这两年县里光伏和养牛每人还分红元,分红的钱虽不多,但在村民心中份量可不小,领到手里的是分红,存到心里的是希望,这日子过得不愁吃不愁穿,在家睡得一会也实在踏实了。”70多岁的高玉连老人一边在太空漫步机上锻炼身体,一边笑着说。在里其村文化活动广场上,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讲述着村里的新鲜事儿,分享着自家的幸福生活。

图为73岁的高玉连老人和里其村村委主任贺九林一起锻炼身体,笑谈生活。肖继旺摄

在村里走了一圈,笔者发现,小小的村落在蓝天丽日的映衬下美观别致,房前屋后干净整洁,各家各户窗明几净。正在清理卫生的保洁员闫增保说,“如今,饭后一有空,一家人便会出门散散步,一来看看风景,二来看看哪里还需要清理,尽最大努力把村里的环境卫生搞好。”

里其村位于方山县城北28公里,全村户口人,耕地亩。年—年连续5年被方山县委评为农村四星级党支部,年——年被方山县委评为五个好农村党支部,年-年被吕梁市委评为农村五个好党支部,年被方山县委确定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县里面去年给我们每个村配备了20万元的专项环境整治资金。我们村栽植了常青树,修了文化护栏,文化宣传栏,配备了保洁员,垃圾清运车。我们村现在是焕然一新,老百姓的幸福指数也一天比一天高了。”里其村党支部书记高云云的脸上荡漾着幸福的笑容,他说:“自美丽宜居示范村建设实施以来,里其村在村庄硬化、绿化、亮化、美化、净化上下功夫,村路全部水泥硬化。太阳能路灯实现了全覆盖,新建自来水井一座,实现了户户通自来水,修建河坝米,清理河道米。争取投资40万元,在居住区外新建牛圈平方米,实现人畜分离。争取投资7万元,改建厕所1座,新建生活垃圾池2座,设置了垃圾箱15个,成立了专业的保洁队伍,环境卫生得到了根本性改变。争取投资50多万元,新修建文化广场,为村民提供了体育健身、休闲娱乐好去处。”

谈起里其村的变化,62岁老党员孙云喜感受颇深。他说:“原来村里的路坑坑洼洼,晴天满村都是灰尘,雨天就变得泥泞难行,特别是到了收秋的时候往家里拉东西也东一脚、西一脚,有时候拉不回来就烂地里了。而现在,你去我们住的地方再看看,水泥路、自来水、有线电视、宽带,环境大变样了。这些都得益于党的惠民好政策……”。

现如今的里其村基础设施基本完善,达到了硬化、绿化、美化、亮化、香化。村民们茶余饭后,便会和家人们一起到村里的文化活动广场散步。沿着干净的道路,呼吸着徐徐拂面的清新甜润的空气,一家人走走停停,时而站在活动器材上扭扭腰,时而坐下来唠唠嗑,个个有说有笑,幸福的表情溢于言表。

贺瑞红:

养牛“牛日子”心里美滋滋

□曹晶晶许冬伟

近年来,石楼县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第一民生”工程和最大政治任务,以“钉钉子”的精神和“绣花”的功夫全面落实扶贫责任,激发贫困户脱贫内生动力,脱贫攻坚高歌猛进。

图为贺瑞红正在喂牛。曹晶晶摄

有这样一些人,他们由于各种原因陷入贫困成为贫困户,但他们自强不息,借着脱贫攻坚的春风,用勤劳和智慧改变了自己的人生境遇,甚至已经开始帮助更多有需要的人。

在义牒镇,建档立卡贫困户贺瑞红就是这样一个自力更生、勤劳致富、感恩思进的“有志之人”。在困难面前,他不泄气、不懈怠,在各级扶贫干部的帮扶下,靠着坚强的毅力和勤劳的双手,为自己的家庭,撑起一片希望的蓝天。如今,他正领着全家人,踏上美好生活的幸福路。

贺瑞红是石楼县义牒镇石家坪村人,全家6口人,两个孩子上学,还有两位老人需要赡养。由于文化程度低,也没有一门赖以生存的手艺,日子过得很拮据,再加上租房和供孩子们上学,使得他家的生活更为困难。但贺瑞红父子不气馁,下定决心一定要凭借自己的双手改变贫穷的命运。

近几年,随着国家扶贫政策的深入,许多家庭都借助贫困户贷款政策获得了创业路上的“第一桶金”。贺瑞红从小没念多少书,文化程度低,也没有手艺。年8月份,贺瑞红父子经过一番考量后,认为牛场的管理和经营相对简单,养牛的技术含量低、风险小,利润可观,于是决定外出对养牛项目进行考察。就这样,贺瑞红父子借助贫困户养殖贷款的10万元和亲戚朋友的帮助,开始了他们的养牛创业路,建起了占地0多平方米可容纳余头牛的牛场,目前牛场已存栏20余头牛。

虽然家中劳动力少,养牛条件困难,但勤劳的贺瑞红父子从未有过抱怨,切草、喂牛、分料、给牛治病、帮牛接生,逐渐摸索出了自己的一套经验。建设钢架结构牛舍,套配牛槽、水管、用电,建饲料加工房,购买饲料加工设备自家加工饲料……养牛事业成为贺瑞红父子开启致富大门的一把“金钥匙”,他们靠着自己勤劳的双手成功脱贫摘帽。如今,养牛的收入不仅可以补贴家里,还有余钱,真正过上了有“幸福感”的生活。

尹凤兰:

搬出穷山沟生活甜蜜蜜

□梁海珍梁瑞霞

“我做梦都梦不到有这样的好事,老了老了还能离开段家舍村那个穷沟沟,住进县城的大楼房里!”家住岚县县城易居苑小区的75岁搬迁户尹凤兰边收拾家边高兴地说。

图为尹凤兰正在装饰新房。梁海珍摄

走进尹凤兰家,整洁干净是留给人的第一印象,墙上喜庆的中国结、走廊下垂着的红灯笼、长势喜人的各色花卉盆栽,无不彰显着此间主人是个热爱生活、积极乐观之人。但性格开朗、热情大方的尹凤兰说起搬迁前的生活依然眉头紧锁,“世上再没有比那更不方便的地方了!”。尹凤兰是岚县土峪乡段家舍村村民,那里山高、人稀、路窄、坡陡,是全县有名的贫困村,“峙焉、段家舍,跌死松鼠摔死蛇。”一句古语,道尽了段家舍村道路的坎坷、生活的艰辛。据尹凤兰说,住在村里,只要下雨,雨下一天,一天不能出门,雨下两天,两天不能出门,到处都是泥泞,一步三滑,很难行走。村里人出不去,外村人进不来,村子也变成名副其实的“孤岛”。

除此之外,村里没有小卖部、米面油盐得去县城或乡里集中购买,家里来个客人或者过节想吃块豆腐都得托人去买,手机信号需要找个高地才能收到,买药得去二十公里以外的镇上,冬天舍不得烧煤,经常搂柴禾生火熏得双眼流泪、双手漆黑……生活的各种艰辛让尹凤兰想方设法要离开这个穷沟沟。靠着家里五六亩土地的收成,她将孩子供养成才,去县城、省城打工,孙子上学也在县城赁房子居住,村里只剩她和老伴在家,“我还以为这辈子都要老死在这穷山沟了。”

,村里告诉尹凤兰,作为精准扶贫搬迁户,只要出1万元自筹款,就能在县城拥有一套安置房。“村干部告诉我的时候,我觉得不靠谱,县城一套房二三十万,十万能买到都要偷着乐了,一万买一套房,哪有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啊。”当时尹凤兰还不相信,可等老伴领着她站在县城易居苑的新房里时,尹凤兰只觉得这一万块成了她这辈子花的最值得的一笔钱了。入住新家第一天,尹凤兰就在家中洗了人生第一次澡,直到现在,尹凤兰还记得当时激动的心情“,站在滚烫的淋浴下,我也分不清脸上到底是热水还是泪水,70多年了,总算能在自己家里好好地洗个热水澡了。”

现在尹凤兰和老伴住在易居苑,摆脱了过去除草筛灰的苦日子,不用再为回家而爬坡辛苦,社区定时为他们体检,出门走几步就能在小卖部买菜买豆腐,家门口药房啥药都有,冬天暖气热的都不敢穿厚毛衣,洗东西时拧开水龙头就是清亮的自来水……用尹凤兰的话说就是,靠党的好政策,现在的生活好的说也说不尽,真是比蜜还甜!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ls/530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