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主治扁平疣医院 http://m.39.net/pf/a_8744639.html
方山县桥沟村农民在采摘西葫芦。
垣曲县东山村农民在为花椒树喷药。
阳城县町店镇农民在进行麦田管理。
长子县一公司员工正在选育青椒苗。
石楼县田间农机耕作忙。
干净整洁的胡家峪村。
太谷巨鑫农业的大学生创业园。
编者按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乡村振兴怎么干?连日来,本报记者采访了我省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获奖代表,就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听他们聊工作、谈体会、说打算。
做实特色优势产业根基
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年好景在春耕。”整地、选种、买肥……这几天,娄烦县润和美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尤同义忙得不可开交,“去年合作社产出的有机马铃薯,品质高、价格好。产业兴旺,乡亲们的收入才能稳定增长。今年,计划种植土豆亩、谷子亩、高粱亩左右。”
尤同义是娄烦县天池店乡南岔村人。近年来,乘着当地发展马铃薯产业的东风,他组建合作社带领户农民,种植富硒马铃薯1.8万亩,人均收入元以上。今年,尤同义获得了“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
扎根农村几十年,尤同义没想到的是,改变自己窘境,打开致富大门的竟然就是从小吃到大的小土豆。“种植土豆是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的,因特殊的地理条件,当地产的土豆品质很好。那时粮食匮乏,土豆就是村民们填饱肚子的‘土蛋蛋’。现在,‘土蛋蛋’已经变成了脱贫致富的‘金疙蛋’。”说起当下正在发展的土豆产业,尤同义喜形于色。
其实让“土蛋蛋”变“金疙蛋”也绝非易事。在种植中,尤同义不断试验、引进、推广,精选适合本地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的新品种;在技术上,实现了马铃薯种植垄作及全程机械化。
46岁的尤林平,是娄烦县南岔村村民,跟着尤同义种植无公害马铃薯已有七八年了。“以前在外面打工年收入3万元左右,现在跟着合作社干,年收入能达到五六万元。家里再养几头牛,日子是越来越红火了!”尤林平高兴地说,以前一家一户单打独斗的种植方式,带来的还不只是效益差,现在跟着合作社省心又增收。
今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尤同义也有自己的发展愿景。他说,发展产业关键在于发掘自身独特资源和特色优势,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进而带动更多人致富。下一步,打算把合作社社员手里的土地打造成绿色马铃薯种植基地,让“土蛋蛋’成为乡亲们稳定增收的“金蛋蛋”!
本报记者赵建军
托稳集体经济的大船
3月24日,记者登上偏关县天峰坪镇天峰坪村的一处山峦,只见成片的蓝色光伏板遍布山野,在太阳的照射下熠熠发光。偏关县光伏扶贫开发办公室主任王卫兵对记者说:“这是天峰坪镇天峰坪、杨家岭、桦林堡、担水沟四个村联合建成的光伏扶贫电站,是群众的增收产业,是村集体经济的阳光产业。”
胡增奎曾是杨家岭村的贫困户,以前老两口仅靠种地维持生计,老胡患有慢性病,每年吃药需一笔不小的开支,生活的压力让夫妻俩举步维艰。自打县里实施光伏扶贫项目后,给老胡带来了福音。村里开设公益岗位,老胡被聘任为保洁员,月工资元;建设光伏电站租赁老胡的土地2.5亩,每年可收入元;光伏板下养鸡还可让老胡每年增收元……
有了收入,老胡全家乐了,用他的话说:“仅靠这个‘蓝板板’一年就收入元,这都得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
与其他产业相比,光伏扶贫具有收益稳定、受益时间长的特点,可持续25年发电,是巩固拓展脱贫成果的重要支撑。现如今,偏关县像杨家岭村这样的村有91个,都靠光伏扶贫电站有了收入,村集体经济年平均收入达23万元。
王卫兵介绍,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县里的帮扶项目形成了大量的资产,在分类摸清底数的基础上,公益性资产要落实管护主体,经营性资产要明晰产权关系,确权到农户或其他经营主体的扶贫资产,要各自管理和运营好。王卫兵说:“俗话说,攻城容易,守城难。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要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坚持预防性措施和事后帮扶相结合,精准分析返贫致贫原因,采取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让光伏扶贫产业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中发挥更大作用,进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本报记者李全宏
建设宜居宜业美丽乡村
阳春三月,万物复苏。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照在石楼县灵泉镇胡家峪村时,充满希望的一天又开始了。
胡家峪村位于石楼县城东南,距离县城约2公里,屈产河穿村而过。今天的胡家峪村,房前屋后种满绿植,村中的街巷干净整洁,宽敞的环村路沿着村子延伸,两旁的景观树已经开始抽芽吐绿,一派生机勃勃的新景象。
“得益于脱贫攻坚的好政策,这几年胡家峪村的发展一直走在快车道。”胡家峪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郑云平说。近年来,郑云平带领全村人民确定了“三清六治”建成宜居示范村的脱贫发展总思路,从基础设施到村容村貌,再到文化广场、水上乐园、鱼塘垂钓、果蔬采摘园等旅游项目的施工完成,从根本上保障了整村脱贫,稳定发展。年全村人均收入达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50余万元。
谈起村里的新变化,村民郑四儿一脸自豪地说:“从前村子里面是脏乱差,这几年村子里面依靠脱贫攻坚的政策,完善基础设施,现在一进村子,到处都是亮丽的风景线。村里修建了路灯,还修建了红白理事厅,日间照料中心可以让老人们吃饭,日子过得是一天比一天好。”
“乡村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实践中,我们要找到适合自身的建设方式,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建设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对于未来,郑云平充满信心地说:“我们现在已经和浙江大学共同完成《胡家峪村乡村振兴规划》的编制工作。按照规划,我们继续加强村内基础设施建设,在美化村庄的基础上,将对旧村内占地约35亩的旧建筑、旧民居作为旅游产业进行开发,保留民居原貌的同时进行修缮,并结合地方特色文化,建设一座旅游客栈,从饮食、起居、娱乐等方面,充分展现晋西人民独特的生活方式,让游客能体验到原汁原味的‘黄土高原’文化,打造石楼旅游强村。”
本报记者范珍
筑牢基层组织战斗堡垒
走进右玉县丁家窑乡前鹰卧山村党群服务中心,映入眼帘的是崭新的宣传栏,书柜里有关党史和农业生产方面的书籍整齐摆放,党建资料柜更是满满当当,干净整洁的桌椅,计算机、打印机等硬件设施完善,呈现出一个优秀党支部的力量之美。
“我们村有党员20人,在村的12人,年轻党员就占到一半以上,开展工作时特有优势。在驻村王书记和工作队的带动下,大家都拧着劲儿地干。这不前段时间,我们村的党支部还被县委组织部评为优秀基层党支部。”老党员、村监委会主任郭玉忠边整理资料边说。
老郭嘴里的王书记是朔州市纪委监委派驻该村的第一书记王国斌。从进村那天开始,他就把“帮钱帮物,不如帮助建个好支部”这句话深深刻在心里。给村民讲党课、带村民学党史,和工作队一起传达党中央相关政策和精神,严格落实“三课一会”,把基层党建融合在脱贫攻坚之中。
久而久之,村里的党支部越来越有凝聚力。学会农机技能的田心世,承包了村里的联合收割机,为村民和自家的承包地服务,成为村里的种植能手和致富带头人;村民郭军开始饲养牛羊,两年下来就有了近百只。成了村里养殖能手的郭军第一件事就是申请入党。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必须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今后,我们要继续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和村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立足本村实际,继续打造‘1+1+N’产业体系,即通过发展右玉羊肉、黄芪和党参等中药材和多种小杂粮种植业等产业,推动村里多元化产业全面振兴,让大家的口袋更鼓。”王国斌对村里下一步的振兴发展充满了信心。
本报记者张丽媛
让人才为发展赋能
“今年,我们将以我省农业产业振兴作为企业发展的方向,挖掘每个县差异化的农产品,用品牌、渠道、营销优势赋能,将当地的拳头产品做成优势产业,带动当地农业增值,为乡村振兴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同时更多地培训本土直播带货农民,带动他们就业创业,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3月25日,在春日明媚的阳光下,山西乐村淘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赵士权跟记者说起了自己的“乡村振兴”新打算。
多年来,赵士权和他的乐村淘将农村电商深度融入脱贫攻坚,打通“B2B2C”业务模式,形成帮助农户有效脱贫的新型电商精准脱贫模式,覆盖了全国26个省区市、个县、12万余个村,直接服务国家级贫困县个。累计培训10余万人次,覆盖人数超过万,带动余万农民创业就业。
冯强是大宁县曲峨镇房村人。去年6月,他在《端午节全民带游带货、直播七彩大宁》直播带游带货暨县域网红pk直播大赛活动中,获得了一等奖。他激动地说:“真没想到我能从一名贫困户成长为‘带货达人’,多亏了乐村淘的培训。下一步,我会努力提升自己,更好地为家乡助力!”
年末,乐村淘开发了“野售”农产品直播平台,年疫情期间,借助“野售”专注于农产品直播的优势,乐村淘在线上组织了余场线上活动。在年8月18日的直播活动中,乐村淘联合抖音、快手、移动等平台组成营销矩阵,共同举办“古往晋来看山西”主题活动,现场有多名头部网红帮助我省进行特色农产品销售,极大地提升了我省特色农产品品牌在全国的影响力。
赵士权表示:“乐村淘通过自主研发专注于农产品的垂直直播电商平台,通过共享网红直播、品牌、团队、技术、供应链、培训等资源,为全国农民提供一站式的直播服务。同时,企业还抽调专业的直播人才组建了培训团队,定期进行素材分享、在线培训、直播点评等服务,致力于农产品直播专业网红团队的培养打造,使懂农村、懂营销、懂直播的农民成为了乡村振兴的人才资源。”
本报记者王秀娟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喂,姚老师,你好,在太原吗?”3月23日,记者拨通了山西农业大学农业经济管理学院姚建民老师的电话。
“不在太原,我在汾阳市兴农塑料厂进行生物降解地膜生态配方调试。现在,农户对地膜的需求量大,对地膜性能的要求也多样化,我过来主要是想了解用户的实际需求情况,这样既能使我的研发更接地气,也能给企业生产提出合理化建议。”伴随着机器的一片轰鸣声,姚老师在电话那头,大声地对记者说。
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农业科技和物质装备必不可少。姚建民是渗水地膜旱作技术的发明者。他研制出能使雨水渗入又能够锁住水分的渗水地膜新产品,并与有关农机厂合作研制出适合山地梯田使用的4种型号可转弯铺膜播种机,实现了开沟探墒、铺膜压膜、定量覆土、精播镇压、波浪微地形集雨等多道工序的一次性作业,深受广大农民群众欢迎。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姚建民更是渗水地膜旱作技术的推广者。每年3月到6月,他从西到东,从南到北,马不停蹄,奔波在多个县数十个村的田间地头普及推广渗水地膜旱作技术。目前,由他指导建立的渗水地膜旱作技术示范基地在省内外有多个,使许多群众依靠这项新技术走上了富裕路。
“今年,我被科技部聘为渗水地膜旱作技术科技特派团团长。3月24日,科技部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又组织举行了9省区渗水地膜旱作技术第一期培训会,我决心要把这项技术推广到更多地区,让先进适用技术带领群众增收致富。”姚建民在电话中表示,农业科技现代化必须从现实出发,一方面要深入开展乡村振兴科技支撑行动,各农业高校要努力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服务,加强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一方面要提高农机装备自主研制能力,支持高端智能、丘陵山区农机装备研发制造,大力提升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
本报记者李全宏
本版策划:康梅芗赵建军
本版责编:范珍本版图片:李全宏范珍
唐伟青尹春雷鲁国林肖继旺
(责编:褚嘉琳、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