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曝光 http://www.jk100f.com/baidianfengzixun/jiankangbaiwen/m/44510.html
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视察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山西廉政文化资源丰富,要重视做好包括于成龙、裴氏家训等在内的廉政文化资源挖掘弘扬工作,用以涵养党内政治文化。
于成龙为官六省七地,清正廉明,行事谨慎,政务勤勉,三次被举为“卓异”,治绩蜚声朝野,被康熙帝誉为“天下第一廉吏”,是中国古代官吏中的杰出代表。
掀开山西古代清官历史长卷,跟随镜头走访“天下第一廉吏”于成龙故里方山县来堡村、祖籍地柳林县于家沟、读书地离石安国寺,透过00多年前留下的清廉遗迹,追溯其清廉思想形成的根源。
方山县于成龙故里廉政文化展览馆寻根——方山来堡村于成龙(-年),字北溟,号于山,山西永宁州(今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人。明万历四十五年(公元年),于成龙就出生在方山县来堡村一排简朴的窑洞里。
明崇祯十二年,于成龙中“副榜贡生”,清顺治十八年(公元年),45岁的于成龙不顾亲朋好友的反对阻拦,怀着“此行绝不以温饱为志,誓勿昧天理良心”的抱负,接受清廷委任,到遥远的边荒之地广西罗城任县令,由此,开始了他奇绝的仕宦生涯。历任广西罗城知县、四川合州知州、湖广黄州同知、武昌知府、黄州知府、福建按察使、布政使、直隶巡抚、两江总督等职。康熙二十三年(公元年),68岁的于成龙积劳成疾,卒于两江总督任上,谥号“清端”,归葬今方山县峪口镇横泉村。
于成龙故居是他出仕前,45年成长生
于成龙廉政文化展览馆浮雕活的重要场所,见证了于成龙的成长、成熟及其优秀品格的养成,故居传统的建筑形制、俭朴的建筑风格,印证了于成龙为官清廉的历史事实。
于成龙雕塑问祖——柳林于家沟于家沟是于成龙的祖籍地,也是他廉洁思想的起源。
于家沟位于柳林县城东北10公里,全村多口人皆为于姓。元朝时就曾有于氏先人在这里繁衍生息,在明代又相继走出了以河南卢氏县令于渊、大中丞巡抚于坦为代表的一批能官贤吏。于氏一族,先辈先达的励志故事和为官做人的操守代代相传,都在影响着于成龙的修身、立德、齐家、为官。
于成龙居官清廉,爱民如子,始终以百姓心为心。初仕罗城,救百姓于水火;治盗平乱,足迹遍布湖广川闽;抚治京畿,赈灾免赋,深受民众爱戴;重任江南,整饬吏治,为国尽瘁捐躯。他严词拒礼,颁布《严禁馈赠檄》,通报官员的送礼行为;他生活节俭,每顿以糠粥主食,青菜为伴,终年不知肉味,被江南百姓亲切地称为“于青菜”;他廉洁自律,总结毕生经验创作出《示亲民官自省六戒》,作为地方官的行为准则,他所到之处,“官吏望风改操”。
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亲临山西视察,又一次提到“山西有个于成龙,他在为官时定下《示亲民官自省六戒》,提出勤抚恤、慎刑法、绝贿赂、杜私派、严征收、崇节俭六条戒律,早晚对照、自我检视。”
于成龙故里铸魂——离石安国寺文化魂铸,耕读传家。纵贯明、清四百二十余年的历史岁月,二十几代于氏族人与安国寺根深情浓,薪火相传。于氏族人和普天下平民百姓一样,依托黄土建于高原沟梁峁垣,精耕细作,生存发展。在普通农家日落而息之时,于氏的子弟还在挑灯夜读。数百年间,于氏家族正是在石州这片群山连绵、沟壑纵横的古老土地上繁衍生息、勤耕苦读。
安国寺正殿于成龙曾于山寺六时洛诵,敢学经典,沐雨吟雪,读书励志。在治家律己方面,形成了于氏“勤、俭、学、善、廉”的家风,其子孙也多以“仁存正德、乐善公益、博施济众”而闻名乡里,受人称颂。清康熙四十六年(公元年),于成龙长孙于准秉承先祖遗风,在编纂《于清端公政书》的基础上,编订《于氏族规》《于氏家训》,成为吕梁于氏族人世代践行的行为规范。于准本人也获得了“节旄再世继清风”的美誉。
安国寺于成龙祠堂廉洁齐家是于氏家族人才辈出的重要基础,于成龙正是在良好家风家教的熏陶下,勤耕苦读,治学修身,才为报效国家,建功立业奠定了优良的思想文化基础。
于成龙之孙,于准祠堂。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为我们深入挖掘于成龙廉政文化资源,更好发挥于成龙廉政文化教育基地作用,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名节在于品行,腐败止于正气。于成龙用2年的实际行动践行了“不以温饱为志,勿昧天理人心”的出仕初心,彰显了“清慎勤”的为官之德,对于今天广大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培养高尚道德情操,涵养党内政治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鸟瞰于家沟撰稿:宋飞燕张军军
编辑:郝枫
初审:李池
复审:郝星洁
终审:李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