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山县打好发展组合拳探索振兴新路径

□本报记者刘子璇

初秋北川,满目苍翠、柳绿花红、莺歌燕舞,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作为我市唯一一个省级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近年来,方山县突出本地特色,坚决抓好生态文明和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出一系列发展“组合拳”,在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征程上砥砺奋进,大踏步走进了山区农业现代化后劲足、旅游业发展兴旺、群众过上幸福生活的新时代春天。

文旅融合绘出如诗画卷

每天清晨,方山县太极拳协会的王林爱都会来到国旗广场健身,从她家到国旗广场,步行仅需三五分钟。像这样的广场和游园,如今在方山县城已建成6处,面积在1.4万至3.4万平方米,服务半径米,成为广大居民日常游憩的理想场所。

“县城推窗见绿、出门即景,全域山美水美、历史厚重”,这是方山居民和众多省内外游客的共同心声。方山县自然环境奇特、境内旅游景点众多,有张家塔民居、南村左国城遗址、北武当山、于成龙廉政文化园、农旅融合(田园综合体)项目等一大批自然、人文景点。近年来,该县依托丰富的文旅资源,瞄准“全域旅游示范县”创建目标,持续擦亮“廉吏故里、康养胜地”品牌,大力推进城市建设和文旅相结合,打造“生态风光、人文历史、乡村旅游”三大旅游版块,形成了“山水一盘棋,城乡一体化”的旅游格局。

全域旅游,交通先行。方山县着力改善基础设施,不断加快推进纳入黄河旅游板块的七条旅游公路建设,着力打通县内循环、县外连接旅游线,形成西接碛口、东连杏花、南达市区的旅游交通框架,构筑四通八达、外畅内达的旅游公路网络。“现在来方山游玩真方便,想去哪里,一脚油门就行了。”一名到北武当山游玩的游客说。

与此同时,方山县充分利用文化科技对现有旅游资源赋能,不断提升景区的能级,积极申报创建3A、4A、5A级景区景点。尤其是近两年来,该县与企业共同筹资3亿元提升景区基础设施,完成了20公里的北武当山旅游北环线,开工了全长17公里的旅游南环线,目前,长约6公里的后山旅游步道即将完工,多米的架空索道项目也已开工,明年将投入使用。

不断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让青山绿水迸发更多可能,方山县在“旅游+”模式上不断尝试。“我们还通过引资引智,组建了3支专业招商引资队伍,引进北理工、湖南中惠旅、国家文化创意联盟等专家团队,培育文旅产业新业态。现在整个县域旅游从传统的‘吃、住、行、游、购、娱’要素产业逐步向乡村休闲游、户外运动游、自驾自助游等关联领域突破,全力构建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方山县文旅局副局长冯少娟说。

特色产业推进乡村振兴

方山县地处吕梁山西麓,境内分布着7条大沟33条小沟,水草丰茂,当地农户历来就有养牛的习惯。多年来,养牛户积累了宝贵的养殖技术与防疫经验,形成了具有本地特色的养殖文化与传统。年8月,占地亩的方山县2万头肉牛养殖项目在积翠乡赤红村启动,带动了当地不少农民增收致富。“刚开始养殖没有经验,走过一些弯路,多亏了宏康牧业的养殖专家一路指导,才有了今天的规模。”曾是贫困户的马坊镇周家沟村村民高建强受益于这一特色产业,从几头种牛起步发展到如今40多头,年收入达到二十多万元。

养殖业是方山县传统优势产业。方山县委、县政府积极争取奶牛家庭牧场提档升级项目和省级示范家庭农场项目,加大养殖业发展规模。对带动脱贫户和监测户就业的生猪规模养殖场、农民合作社和散养户提供良种补贴,实施肉牛提质增效项目,建立15个肉牛改良点,建设头规模以上能繁母牛示范场10个、50头规模以上育肥牛示范场10个及标准化养牛示范场12个。

为深入推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在大力培育规模养殖业的同时,方山县不断加大财政投入,不断加大信贷和农业保险支持力度,加快田园综合体、庭院经济等特色产业的培育,不断夯实乡村振兴产业根基。

围绕庭院经济发展,该县通过发展圪洞镇前东旺坪村、庄上村文旅产业融合项目,带动全县文旅特色产业快速发展,优先带动脱贫户和监测户发展生产和务工就业增收。同时通过积极争取省财政对发展庭院经济的奖补资金,该县对发展庭院经济的脱贫户和监测户,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给予支持,进一步调动农民参与特色产业发展的积极性。

围绕设施农业发展,方山加大设施农业支持力度,对新建日光温室每亩补助3万元,改造老旧温室每亩补助2万元,并支持带动脱贫户和监测户的农民合作社、企业、大户、家庭农场等发展设施农业,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夯实产业基础。

产业添动力,乡村聚人气,农民喜增收。年,方山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达到11.7%。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jj/467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