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最大青春痘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kycg/210313/8743276.html重修后的玉舍钱家印楼
楼阁建筑起源于中国独有的高台建筑,广泛运用于城防军事、文化宗教、园林民居等各类历史建筑之中,具有实用性和观赏性结合的多种功能。塔是受佛教影响而变化发展起来的高层建筑形式。佛塔传入中国,与传统的楼阁建筑文化融合,成就了我国数量庞大、造型复杂、民族特色强烈的中国塔式建筑。碉又称“碉楼”或“碉堡”,为吸收融合传统的堡垒、楼阁及塔的特色而形成的军事性防卫建筑,常与居室家院相配,一般建在院落后面的左上角或与之相邻的其他居高处,部分石碉还建有悬空厨房及卫生设备等。
六盘水楼阁建筑
六盘水市境内现存楼阁建筑中,除各地与庙宇殿堂相结合的部分起台戏楼外,尚有较为独立的仿昆明近日楼重建的盘县城关北门城台鼓楼、木雕精湛的谢氏宗祠戏楼、三层半楼密檐带前廊的保田镇鹅毛寨魁阁、中西结合的水城玉舍钱家印楼等,建筑工艺独具个性。
清代石木结构的谢氏宗祠戏楼谢氏宗祠戏楼:始建于清道光年间,原位于盘县城关镇二街任家坡,后迁于盘县一中校园内,为谢氏宗祠门厅的主体建筑物。戏楼为石木结构四柱二层单檐六角攒尖顶亭阁式建筑,通高9.1米,底平面正方形,面阔3.8米。底层作通道,上层为戏台,四棵八棱石柱直抵檐下,每柱高4.84米,下承鼓型柱础,高0.8米,柱上端凿榫眼与木枋穿斗,木枋交叉衔接,构成等边六角形双垂花柱接角梁承檐檁,六翼角用浮雕撑拱起翘,简瓦面葫芦宝顶。檐下用内外二层雕花骑马雀替装饰。额枋、驮墩、垂柱、雀替、抱头等皆施以精美雕饰。民国时期,戏楼临街面0.93米处增添木立柱两棵抵檐檁,木柱上接双额枋出头吊柱,用抱头枋与石柱穿斗连接成厦,下承鼓型柱础(比石柱柱础略小),中置楼枋、楼板、栏杆与原戏楼楼层、栏杆等连为一体,使原戏楼空间加宽,风韵再添。
保田鹅毛寨魁阁原貌(前为树立旗杆的夹杆石)鹅毛寨魁阁:亦称鹅毛寨魁星阁,始建于清光绪年间,位于盘县保田镇鹅毛寨村,为木结构复合式三层半楼密檐带前廊阁楼。底层为正方形,面阔7.2米,角檐柱通面阔8.2米,高2.6米;二层为六角形,自底边向内敛1.3米,高2.86米;三层为六角形,自二层边线向内敛0.62米,高2.6米。底层六角柱直抵三楼露面,三层六角柱又下抵二层楼面。三楼屋顶原为撑拱起翘六角攒尖顶,后改为悬山顶。二楼为逐层递减六角撑拱起翘双重密檐,下接底层左右阁房屋面。屋面均盖小青瓦。年,红一方面军三军团长征路过该地,曾在魁阁左侧石围墙上留下“红军优待白军俘虏”标语,字迹犹存。
具有中西结合建筑特点的水城玉舍钱家印楼
钱家印楼:民国二十三年()由乡绅钱闻达建造,位于水城县玉舍乡一人工水池之中,为四方形砖木混合穿斗式结构阁楼,坐西向东,分前、后两栋,有水上走廊、过桥相连。因似两枚倒置方印,故称“印楼”。前印楼为五层,高13.1米,单檐歇山顶,内壁为木板,外壁为砖砌。一、二楼四周有砖砌回廊柱12根,回廊配有靠背坐板。三、四楼有圆木廊柱12根,四周连木栏。一至三楼空高3米,四楼2.3米,五楼为天楼通顶。屋面盖小青瓦,正脊两端和垂脊四角均起翘。后印楼为四层,单檐悬山顶,木构架穿斗层层带廊(楼廊连木栏),两侧及背面为砖墙,屋面盖小青瓦,正脊两端起翘。两印楼的底楼和三楼中间均有过桥廊相通,桥廊长5.5米,两侧装栏杆,上部有两面坡覆瓦廊顶遮盖,廊顶两端与前后楼屋面檐口相连。印楼四面开窗,门窗带有西方建筑的明显特色。两印楼中西结合,主次相依,与周围环境融合较好。
六盘水塔碉建筑
塔的类型较多,六盘水市境内现存主要为明清时期的墓塔和风水塔,主要有盘县城关武笔塔、乐民和尚墓塔,六枝郎岱文峰塔、落别文笔塔等。六盘水市境内现存碉楼多为民国时期各地乡绅所建,主要有水城化乐的杨家碉,水城蟠龙的陈氏碉,六枝岩脚的彭家碉、田氏碉楼和夏家碉,六枝龙场的田家碉、陈家碉,六枝牛场的安家碉,六枝新华的张家碉,六枝折溪的肖家碉,钟山大河的陆家碉以及各地残存的屯堡、碉楼等。
上:六枝郎岱文峰塔左下:盘县城关武笔塔右下:盘县城关文笔塔郎岱文峰塔:位于六枝特区郎岱镇东山北侧小山上,清光绪十六年()为配当地风水而建。塔通高22米,底面宽3.4米。基座高2米,宽6.7米。塔基正四方形,塔身六层六面斜体锥形起尖结刹通顶,料石填实赶盘修砌。其尺寸印证“正八面转六爻”之说,方位为坎,取水木相生之意。塔初修成时顶端即有裂损,传有“天笔开花”之寓。塔体形如笔锋,挺拔俊秀,保存较完整。
盘县武笔塔:位于盘县城关镇对门山岗上,明清风水建筑,具体年代不详。塔用石砌,由基、身、顶三部分组成,通高约11米。塔基圆柱形,直径5.2米,高1.34米。塔身八棱柱形,边宽1.3米,高4米;中空,壁厚0.8米;中部2.7米处每面均砌圆孔一个,直径0.4米。塔顶圆锥形逐步收敛至尖结刹,状如毛笔笔头,高约6米。塔体方圆结合,端庄饱满,小巧而有插天之势。
武笔塔偏北方约3公里处有文笔塔,始建于明代,制式大小与武笔塔同。原塔已毁,新塔为近年在原址上恢复重建。
五层楼双重檐悬山顶木石结构的水城化乐杨家碉化乐杨家碉:位于水城县化乐乡泵井村雁鹅组,杨正斌于民国二年()修建。坐东北向西南。石木结构双檐五层穿斗楼阁式。呈正方形,每边长6.2米,通高16米。一至三层面墙为六面六料石密接镶砌,一至二层墙厚0.75米,三层墙厚0.72米(前设有通风窗),二、三层面墙设有暗枪眼(可通风),皆一抬九枕木楼板,楼外墙均有凸出楼台线作饰。第三层楼墙顶置16件圆头石枋起台承第四层。第四层为外平列八柱内分排八柱带廊的“走马转阁楼”,外廊下墙为料石嵌砌,厚80厘米,左右廊间置石水缸各两个;中心为带过道套间居室,开格子花门窗,内壁为木板;上为四面坡檐头出水,四角起翘,屋面盖小青瓦。第四层内排八柱直通第五层楼抵顶,成左右两列抬梁加瓜七头悬山顶,顶楼(五楼)间空高2.65米,每边长4.6米,.木板壁逢中开通窗。拱券碉门设一楼正面,高2.4米,宽0.95米。碉楼结构精美,做工考究,石墙砌口刀刃难插。
左上:六枝龙场老马田家碉右上:六枝岩脚田家大院碉楼左下:六枝岩脚彭家碉右下:六枝龙场断桥陈家碉岩脚彭家碉:又名“藏宝楼”,位于六枝特区岩脚镇彭家大院后面小石山上。民国二十一年()彭公武始建。原碉楼为石木结构单檐庑殿顶五层穿斗楼阁式,平面正方形,石墙面每边长4.5米,厚0.7米,墙头为垛口,全为六面六料石垒砌。碉楼顶层为木柱撑顶,底层前开方形石柱门,通高14米。原碉楼曾撬去两层修电站。现碉楼系在原剩两层石楼之上加柱构建,三层带楼栏,通高9米。四周另配有石栏杆相衬。
老马田家碉:位于六枝特区龙场乡营盘村老马小学校园内。民国期间田耀宗修建。碉楼坐东南向西北,高六层,料石垒砌,下部四层同宽同高,上部两层逐层递减收缩。占地约25平方米。一楼前为携券石门,二楼前有小拱券窗,三楼四面无窗留内宽外窄的竖条形枪眼,四楼四面条石出头居中安石挡板方窗,五楼左右面居中开条形拱券窗。各层楼无窗面皆留有暗枪眼。六楼原为木结构悬山顶两面坡瓦水出檐,已毁,现为四面无窗光墙。墙顶前两角砌有小台柱作饰,后为“山”字形圆顶马头墙高出,前及左右面为5个半圆形连排垛口。
断桥陈家碉:位于六枝龙场乡双龙村断桥组,民国时期陈树先修建。碉楼坐东北向西南,石质墙四层楼硬山式小青瓦顶。平面方形,面阔4.85米,高9.2米。墙面抹灰,两山为高出房顶的“山”字形圆顶带墀头马头墙。一楼前开门,左右及后墙各开有两个尖圆顶窄枪窗。二楼四面条石出头居中安石挡板方窗,石挡板上部留有方口枪眼。三楼四面居中开拱券窗,窗两侧墙面留有枪眼。四楼为屋顶天楼,于左山墙居中开长方形窗口一个。碉楼中西结合,出山马头墙中瓦顶隐约可见,使其陡增巍峨润秀之感。
左上:仿杨家碉修建的六枝牛场凹乌底安家碉右上:六枝新华张氏碉楼左下:六枝岩脚夏家碉中下:六枝新华张家碉右下:盘县羊场大屯残存的屯堡民居碉楼岩脚田家大院碉楼:位于六枝特区岩脚镇田家寨田家大院后左角。民国期间田直斋修建。碉楼五层单檐歇山顶覆小青瓦。下三层六面六料石垒砌,四面留枪眼,不开窗,第三层后中部悬有石便槽,墙体与下石上砖三叠水骑马重檐院墙相连。碉楼上二层青砖垒砌,四面并列双开窗。四楼方窗白灰離饰拱券,五楼方窗接檐。碉楼通过院墙与大院连为一体,院墙、碉楼石、砖、瓦用料青白相间,整个建筑明快清秀,有呼有应,与环境和谐统一,结合较好。
左上:水城蟠龙陈氏居宅碉楼左下:钟山大河以德残存的陆家碉楼右上:水城青林田坝残存的陈家碉楼(应为苏家碉——编者注)右中:六枝岩脚老卜底李家碉楼右下:六枝折溪残存的肖家碉楼除上述碉楼外,尚有五层单檐歇山式的六枝牛场凹乌底安家碉、四层单檐歇山式门窗拱券的岩脚镇夏家碉、五层单檐四角吊柱攒尖顶的六枝新华乡张家碉、建有悬吊式石台厨房的六枝折溪肖家碉、前三后四双楼组合留台单檐悬山顶的水城蟠龙陈氏居宅碉楼、土石结构的岩脚老卜底李家碉等,皆相互影响而又自成特色,使得六盘水市境内石碉建筑呈现多样化。
一审:孟谷
二审:管毓昌
三审:刘云冰
乌蒙新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jj/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