擅长临床白癜风研究的专家 https://yyk.familydoctor.com.cn/doctor/319983/
在风水美学中,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呈现的美并不孤立地存在,有时需要互补。即“补形势”。尚干古镇有方山,据《陶江林氏族谱》记载:
“尚干地势一面背山,三面临水。山则来脉方山,百六峰重恋叠嶂,直至乡之下半坪,圪然而止。郡志载遥望端方如几,故名方山”。
宋理学家朱熹的诗篇《方山》云:“到山不识山面目,但见九鼻盘溪曲,归来兀自小窗下,倚天百尺堆寒玉”。塔林山(珠山)属于方山的终端处,山峰海拔m,是一个小山包。
传统风水学中,大多采用建塔造景的手法,使城镇形势趋于完美。由于塔林山山形不足耸拔,乡民建“庵塔”补形,使古镇形势更加缜密,“文通武达之盛,魁奇涵育应昌”之气得到了巩固。
“庵塔”建于南北朝陈时代,距今多年。塔形秀丽挺拔,外形别致。“塔峰周遭有江是也,登塔眺望,气象万千,恍然一幅图画”,古代常有文人墨客留诗吟叹。清乾隆进士林维雍《塔峰远望》诗云:“拉伴扳藤上,千村一望间。淡烟笼远渚,余日恋晴山。塔影依天际,橹声静濑湾。归禽忘客至,借得半枝闲。”
这是一幅典型的中国山水画(图5),是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完美结合,引导这个结合的正是传统的风水美学。传统风水美学注重形势的完美,往往以主从关系的构图形式追求山水画般的视觉效果。山、水和人造景观的精妙结合,主观上是为了弥补村基和城镇形势的不足和缺陷,客观上营造了许多风景点,使村落和城镇整体景观的构成得到较大改善。
引水是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融合的另一种方式。古镇“得水”,古镇居民更重“引水”。陶江是尚干的母亲河,在3.5km范围(尚干古镇镇域范围)内贯穿南北,支流遍布全境。陶江对境内农田灌溉、交通航运、淡水养殖、居民引水等发挥了巨大作用。尚干镇区内依据宗族分支,分12个村落,各村挖浦开渠,引陶江水人镇,这在风水学里称为“引水补基”。
风水理论认为:“一物从来一身,一身自有乾坤”,物物皆太极。”古镇中的镇区、村庄、建筑是大小不同、层次不同的太极,各成系统。从镇区这一层次分析,陶江水三面环绕,形成理想的山环水抱的风水格局;村庄层次的引水主要体现在2个方面:一是开挖河浦。陶江沿岸,各村设置河埠,开辟贯穿全村的河渠,河渠既是各村的边界标志,又为村民用水提供方便。
每村有一处庙宇,河浦从庙旁穿过,庙前设置水塘,形成了单体建筑这一层次的风水格局。二是在农业生产区内挖水塘。水塘在农业生产灌溉、淡水养殖以及泄洪排涝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古镇的水塘补基颇具特色。如:镜上村有8个浔头,形似八卦,人称“八卦洋”;洋下村有8个小园湖,其中最大的圆湖直径近50m,其他7个圆面直径20m,人称“七星伴月”。
通过引水人村,形成了村庄层次的风水格局。尚干古镇在村庄这个子系统中通过“引水补基”而得水,做到了整体和局部、内和外的和谐统一,体现了中国风水美学讲求的内外兼修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