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古镇客商闫强强特别的葫芦卖

古镇客商闫强强:特别的葫芦卖给特别的人

□本报记者李小明

2月9日下午1点,临县碛口古镇游人络绎不绝。“子灵文创”门店前,游人不时驻足挑选烙画葫芦。

38岁的店主闫强强扎着辫子,留着八字胡子,一副仙风道骨的样子。

“这一串葫芦叫笑口常开:一个男娃娃,一个女娃娃;一个单眼皮,一个双眼皮;一个阳,一个阴……嘴小肚大容万事,吐福纳气寓吉祥。”闫强强滔滔不绝地给客人介绍着。

“不听你说,不知寓意。太好了!我买一串。”离石游客小温爽快地掏了钱。

闫强强做生意讲究三点:一是产品吸引人,二是形象让人记住,三是嘴里拿得住人。他全占了。

老家在方山县大武镇西相王村的他,初中毕业后就下离石,跑天津,到大连……搬过砖,出过船,修过车,当过木匠,养过车,烧过灰……历经磨练,选择工艺品制作作为自己的事业。

“咱们这儿主要靠煤炭生存,不会长久;旅游业是新兴产业,工艺品肯定会走红。”闫强强分析。

小时候,老姨夫孙名喜的套色烙刻留给他艺术的印记;在天津打工时,学习葫芦烙画开启了他艺术的大门;木工经历教给了他构造的知识。闫强强一头扎进了葫芦烙画的学习。他相信,手艺加生意,一定能满足自己艺术的爱好、生活的需求。

然而,想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刚开始的两三年,他的手工艺品不仅不美观,而且销售也困难。人们经常看到他踽踽独行于街头巷尾、地摊庙会、旅游景区。他糊不了口,养不起家,过年连二三百块钱也拿不出来。街坊邻居议论,父母不想见他,妻子经常发脾气。但是,他没有泄气。他想:“只要爱好,就能做成!”

他刻苦钻研技法。早晨六点,他就起床,晚上十一二点,他才睡觉,中间除了家人喊他吃饭的时间,他都在鼓捣烙画。别人用专业烙画机,他用电焊烙铁。别人多用顺笔,他多用推笔。别人单手烙烫,他双手互动。他的工艺品越来越有味儿。一次,他在离石世纪广场推销,一天就挣了多元,这给了他很大的信心。

烙画之初,他只在葫芦上绘制各种吉祥图案。随着从业人员的增加,市场饱和。“只有创新,才有市场。”闫强强转向了创新的路线。他在葫芦上开个口,制作成笑脸。他把葫芦与根艺结合……他的工艺品越来越受到人们认可。他的套色烙刻入选方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他在首届吕梁民间手工艺精品展中被评为最佳才艺奖,他的作品在山西省第二、三届文创设计大赛中分别获得群众最喜欢的文创产品奖和最佳人气奖,他被评为第三届吕梁市工艺美术大师。

“手艺再好,不会做生意也不行。”闫强强在街头巷尾、地摊庙会、旅游景区寻找产品和市场的结合。在北武当山的一次庙会上,他挣过0元。在陕西白云山,他七天挣了2万多元。九年前,他听说碛口天南海北的游客多,就把自己的文创产品摆到了那里。刚开始,他在空地上撑个棚子做生意。两年后,他租赁了现在这个门店,旺季开门,独自经营,生意火爆。前几年不受疫情影响时,正月里半个月就能收入2万元。“不同的市场需要不同的产品,我现在的销售对象主要是外地客户、高端客户。”闫强强说。一次,一个外地客人一次就买了多元的东西。

现在,他在村里雇两个人帮助他种葫芦,开作坊。在离石的租房内也雇了两人做葫芦。他还和多家旅游景区合作。他的烙画葫芦已经做得像模像样。妻子在离石陪两个孩子读书。他家的小日子过得十分滋润。

“政府发展文化旅游业,文创产品适逢其时,我要做大手工作坊,为家乡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带动父老乡亲致富。”闫强强说,他现在的梦想是做木雕,将来把生意做到西安去。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fz/308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