累累遗骨,终得团聚这49张脸,愿终能找

今天(9月30日)是我国第十个烈士纪念日在这个特殊的日子“巍巍太行,英雄吕梁——方山南村烈士墓地分子考古研究成果展”在复旦大学举办凭借DNA鉴定、颅面复原等科技考古手段49名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无名烈士的信息得以复原今年3月,在复旦大学科技考古研究院副教授文少卿的带领下,一支由5名青年教师及11名学生组成的考古队抵达方山南村,对长眠此地的革命烈士进行系统发掘和分子考古鉴定。熊建雪南村烈士墓地发掘领队医院分院,主要收治一些重伤员,有些伤员可能因为伤势比较重,就直接牺牲在这个地方,然后就埋葬到南村烈士墓地。文少卿复旦大学文博系科技考古研究院副教授:当时的这种遗物非常少,除了个别烈士口袋里面带了一些东西,比如牙刷、印章。更多的是衣物上的扣子、帽子上的徽章、皮带还有生活用具,其他的遗物基本上是没有的。经过8天的作业49具烈士遗骨全部重见天日一同出土的还有包括铜纽扣、玉印章搪瓷碗、塑料牙刷、皮带及带扣等在内的90余件器物文少卿复旦大学文博系科技考古研究院副教授:很多烈士的骨头上都有弹孔,甚至有个别烈士牺牲的时候子弹还在肋骨里,所以子弹也就变成他遗物的一部分了。参与考古的蒋紫溪认为科技考古工作人员应该通过现代的科技手段去帮他们复原帮他们证明,帮他们寻亲#蒋紫溪复旦大学文博系级本科生#我有个印象特别深,我把木材移开,发现在它头的顶部有个陪葬品,是一个青色的搪瓷碗。我看到排着齐齐的纽扣,我非常好奇他生前到底经历了怎样的故事,好奇他是怎样离开这个世界的,好奇那个碗是不是他特别喜欢的一个碗,所以跟他埋在一起。我觉得这是我们科技考古工作人员应该回答的问题,通过现代的科技手段去帮他们复原,去帮他们证明,去帮他们寻亲。从年3月至9月课题组在实验室里成功提取了吕梁烈士遗骸的DNA数据并对此进行分析处理运用多学科交叉手段成功复现了吕梁烈士的面貌49位无名烈士的形象全部得到复原其中一位烈士终于和家人团聚文少卿复旦大学文博系科技考古研究院副教授:烈士样本高度降解、高度损伤的时候,我们需要一种叫液相探针捕获技术,需要这个技术把它再捕获出来,给每个烈士的DNA样本建立数据。#许怡冉复旦大学文博系级硕士研究生#用三维扫描的技术去扫了整个的颅骨,人的颅骨其实是人的骨相,它能够很大程度上的反映出一个人面貌上的信息。然后我们再根据东亚人群各处的软组织厚薄的均值,去给它切上面的肉。关于一些表情信息,比如头发颜色、眼睛颜色,是可以通过DNA去获得的,在获得之后我们就可以完善这张脸了。借助烈士证和文献记载课题组通过DNA鉴定帮助崔海治烈士找到了家属使他终于和家人团聚熊建雪南村烈士墓地发掘领队我们这次dna数据提取最重要的是成功帮崔海治烈士找到了家属,崔烈士的侄子知道他在这个地方牺牲。文少卿复旦大学文博系科技考古研究院副教授:他有烈士证,也有当时的文献记载,所以我们通过DNA鉴定,帮他确定了m19墓葬就是他的叔叔。他非常激动,第一时间就把墓碑迁到了烈士陵园。9月28日在烈士纪念日的前夕为了纪念革命先烈复旦大学分子考古实验室团队精心策划了一场分子考古研究成果展以山西吕梁市方山县南村革命烈士墓地分子考古研究项目为基础,通过发掘过程、DNA寻亲、烈士死因、复原照片、个体生活史等信息复原呈现的方式,集中展示复旦大学科研团队依靠学科融合和科技创新手段,对烈士遗骸进行分子考古鉴定及推动英烈DNA数据库建设、体质鉴定、生活状况复原、面貌复原等的一系列原创性成果,讲述英烈故事,纪念和传承烈士精神。历史不应该被遗忘遗忘意味着背叛陈尚君文科资深教授任重书院院长:一首很有名的歌叫五月的鲜花开满了原野,鲜花覆盖着战士的鲜血,为了挽救一个危亡的民族,他们曾顽强地战斗不懈,这是当时最流行的一首歌,所以这个可以说是那一代人的记忆,是那一代人的努力,那一代人的牺牲。我们经常说历史不应该遗忘,遗忘意味着背叛,其实实际上是我们遗忘的太久太久了。目前49名吕梁烈士的dna数据已纳入国家英恩DNA数据库愿他们终有一天能找到回家的路记者:唐春源摄像:李响、吕心泉来源:新闻坊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rc/732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